近年来,我市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通过厚植绿色本底、发展绿色产业、释放绿色红利的三个抓手,着力扮靓乡村“绿容颜”,全力打造“绿色引擎”、增添“绿色动力”,引领“绿色经济”发展,助推乡村产业振兴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新路子。
厚植绿色本底
打造宜居美丽“生态村”
我市通过抓好生态示范建设、创新管理、加强保护等措施,持续优化人居环境,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。
打造“绿化村”。以“党建红”引领“生态绿”,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,充分利用农村“四旁”绿化、立体绿化,打造乡村绿化示范点,扮靓乡村“绿容颜”。去年以来,全市共打造村屯绿化示范点16个,市级累计投入绿化资金315.72万元,赠送和种植绿化苗木1.64万株、香花油茶苗2.43万株;实施“珍贵树种进百城入万村”行动,赠送、种植珍贵树种4221株,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9.23%以上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创建全国森林村庄17个、广西绿色村屯26个、广西生态文化村7个。
建设“生态园”。以林长制为抓手,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、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,全市已创建国家湿地公园3个、森林公园3个、林业自然保护区5个。去年,濒危物种“海明关木通”在大瑶山保护区内被发现,广西大瑶山观鸟赛连续两届在金秀瑶族自治县举行。
打造“文教地”。依托公园、自然保护区、油茶示范基地等开展乡村生态文化科普宣传活动,打造生态文化展示的“绿窗口”,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意识。目前,全市累计打造林业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15个以上。
发展绿色产业
种下富民兴村“摇钱树”
大力发展油茶、林下经济、木材加工等生态富民产业,促进农民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产业振兴。近年来,我市大力实施油茶“双千”计划,通过“油茶+N”套种模式、“基地+农户”带动模式、“科技+品牌”赋能模式、“能人+农户”推广模式,不断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,促进林农持续增收。截至目前,全市油茶林面积达19万亩,其中选育推广香花油茶优良品种7个,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;油茶产业发展覆盖带动脱贫户2000多户,受益群众2万多人,人均年增收800多元。
围绕“大抓木材产业”理念,通过抓园区建设、抓延链补链、抓精准招商、抓要素保障的四个抓手,打造“一域三核多点”的林木加工产业全域布局,引导产业区域集聚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截至去年年底,全市林木加工规上企业增加到151家,规上产值达128.49亿元,林木加工业成为来宾首个规上企业突破百家、规上产值突破百亿元的“双百”产业,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增加值3.7个百分点,助力我市向“绿色板材之都”的目标迈进。
此外,通过强化示范引领、政策扶持、招商引资、科技赋能等举措,大力发展林下林药、林菌、林畜、林蜂、林菜、林旅等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产业,逐步形成“一县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发展格局,促进林农增收。全市累计建设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项目34个、林下经济合作社120个,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68万亩,产值突破60亿元,惠及林农40多万人,促进林农人均年纯收入达1527元。去年,金秀瑶族自治县获评首批“广西林下经济示范县”。
以“林业+N”模式推动林旅融合发展。通过“林业+旅游”“林业+田园综合体”“林业+林下经济”等模式,大力推进林旅融合发展,将绿水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深入挖掘绿色资源,聚力建设集生态保护、产业发展、休闲旅游、教育科普等于一体的森林旅游示范基地,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。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森林旅游示范县1个,获得广西森林城市系列称号29个,建成科普生态旅游基地5个、森林康养基地4个、森林人家1个、油茶小镇1个。去年,全市森林旅游游客600多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超30亿元,受惠人数超10万。
释放绿色红利
兑现农民增收“生态钱”
去年以来,全市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5415人次,带动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3000多人,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。全市落实天然林、公益林、退耕还林、生态护林员、油茶“双千”补助等林业惠民资金约3亿元,大批脱贫人口享受生态补偿政策红利。
创新推出广西首个“桂惠贷”特色产品——“来宾木材贷”,通过搭建政府与银行合作平台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,为符合条件的“木材贷”贴息3个百分点,累计投放贷款3.74亿元,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5320.44万元,惠及企业679户,有效破解木材加工产业上下游企业、个体工商户“融资难”问题。
同时,构建壮大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,大力培育林业“土专家”“林秀才”,选聘林业科技特派员,推进“专家送技上门”服务乡村产业振兴。目前,我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有140多人,开展油茶高产栽培、澳洲坚果种植、林下经济种养、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22期次,培训技术人员、林农近2000人次。